其它小说连载
《人生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内容精“罗洁云”写作功底很厉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空折枝折花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人生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内容概括:第一节:为什么人类要把婚姻搞得像限时抢购?——论“花期”的焦虑制造术想象一你正悠闲地漫步在名为“人生”的大型综合超市你推着购物车里放着“个人成长”薯片、“职业发展”矿泉或许还有几包“兴趣爱好”小饼正当你琢磨着是选“养猫”还是“养狗”这款宠物零食一个巨大的、闪着刺眼红光的招牌拦住了你的去上面赫然写着:“婚姻——此生仅有一次也许两次?三次?的限时抢购!花期短手慢无!”招...
第一节:为什么人类要把婚姻搞得像限时抢购?——论“花期”的焦虑制造术想象一下,
你正悠闲地漫步在名为“人生”的大型综合超市里。你推着购物车,
车里放着“个人成长”薯片、“职业发展”矿泉水,或许还有几包“兴趣爱好”小饼干。
正当你琢磨着是选“养猫”还是“养狗”这款宠物零食时,
一个巨大的、闪着刺眼红光的招牌拦住了你的去路,
上面赫然写着:“婚姻——此生仅有一次也许两次?三次?的限时抢购!花期短暂,
手慢无!”招牌旁边,
站着一位身穿红袍、笑容可掬但眼神里带着一丝催促的“月老”促销员。他手持扩音喇叭,
用堪比菜市场吆喝的音量循环播放:“瞧一瞧看一看了啊!前世修来的缘分,
今日跳楼价大放送!不买……不是,不折可就真没了!下辈子投胎做只单身企鹅,
可别怪我没提醒您呐!”这,大概就是“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在现代社会最生动、也最令人焦虑的写照。婚姻,
这项本应复杂而深刻的人际关系,被一种无形的社会时钟,
硬生生包装成了一场必须掐着表参与的“花期大促”。首先,
让我们从科学层面拆解一下这场“促销”的底层逻辑。神经科学家会推着眼镜告诉你,
那种让你觉得对方“自带光环”、想要立刻“折花”的冲动,
主要归功于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东西像个超级推销员,
在你大脑里疯狂呐喊:“快!就是TA!拥有TA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但坑爹的是,
这位推销员的业绩保鲜期平均只有18个月。
刚好够一场恋爱从“宝贝晚安宝贝早点睡我去下一场派对”的浓情蜜意,
平稳过渡到“你上厕所能不能记得掀马桶圈?”和“袜子为什么又只脱一只?”的日常磋商。
你看,生物学意义上的“花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短得像个周末。
这就制造了第一个紧迫感:在“多巴胺折扣券”失效之前,赶紧把事儿办了!否则,
等你看对方就像看一件用了十年的家具,哪儿都熟,但哪儿都提不起劲时,
这“花”你还折得下手吗?接着,哲学家们捋着胡子假设有胡子加入了讨论。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你先结了婚,才能在婚姻里定义什么是你的婚姻。
这话听起来很酷,充满了自由创造的精神。但翻译成“限时抢购”语言就是:亲,
先下单购买“婚姻”这个盲盒,
打开后你才能知道里面装的是“灵魂伴侣”还是“生活室友”,
是“神仙眷侣”还是“吐槽大会VIP组合”。 不支持无理由退货哦亲!
这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先付款后体验”项目之一。你还没完全搞清楚自己是谁,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被一股脑儿推去参与一个将深度影响你后半生的决定,
而理由仅仅是——“花期不等人”!这就像你刚进超市,
促销员就塞给你一个写着“神秘大礼包”的巨型箱子,说“赶紧买,不然没了”,
你抱着这个可能开出金条也可能开出十年份泡面的箱子,站在收银台前,
内心充满了哲学的迷思和膀胱般的紧迫感。最后,
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压力来源——你的亲妈以及她代表的广大“民间观察团”。
当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追求精神自由,
并对前来探望的亚历山大大帝说出“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句千古名言时,他无疑是潇洒的。
但倘若第欧根尼活在今天的东亚社会,
情节很可能会这样发展:第欧根尼他妈会一个箭步冲到木桶前,用力拍打着桶壁,
声嘶力竭地喊道:“阳光?!阳光能给你生大胖孙子吗?你天天窝在这个破桶里,像话吗?
你看人亚里士多德,都二婚了!人家的学生亚历山大,老婆都换了好几个了!你呢?
你跟你的破木桶过去吧!”瞧,这就是“社会时钟”的威力。
它把“花开”界定为一个有明确时间窗口的社会事件,而非个人体验。你的“花”开没开,
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眼里,你这个品种的“花”到了这个年纪就该开,不开就是异类,
就是“剩下了”。于是,“折花”行动不再仅仅源于内心的渴望,
更掺杂了怕错过班车、怕成为异类、怕让父母在广场舞伴面前抬不起头的复杂焦虑。所以,
当我们谈论“花开堪折直须折”时,我们表面上在谈论珍惜时机、勇敢去爱的浪漫哲学,
可能是在参与一场由生物学、社会学和家庭伦理共同策划的、名为“婚姻”的限时抢购活动。
超市广播还在循环:“各位顾客请注意,婚姻抢购进入最后半小时!最后半小时!
” 你攥着手里那张皱巴巴的“自我”,站在人潮中,是冲上去抢购一束看起来还不错的,
还是继续逛逛,赌前面有更符合心意的?谁知道呢?也许超市的尽头,
还有个“孤独终老但自由自在”的精品店在等着你,只是现在,震耳欲聋的促销音乐,
让你几乎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星人”到“采花大蝶”在理解了婚姻市场本质上是一场气氛烘托到极点的“限时抢购”后,
广大适龄及超龄青年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下场“折花”。然而,
正如有人是超市抢购之王,有人却只能跟在人群后捡拾掉落的菜叶一样,折花技术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你最终捧回家的是娇艳欲滴的鲜花,还是一盆自带“求死”属性的仙人掌。
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田野观察主要阵地:相亲角、联谊会、各大婚恋APP及民政局门口,
我们可以将现代折花人大致分为以下几大流派,各有各的独门绝技,也各有各的心酸笑料。
1. 佛系随缘派:站在花田里等风来此派尊奉“缘分天注定”为最高准则。
他们的折花姿态极为优雅——双手合十,静立花丛,眼神放空,
心中默念:“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他们相信,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会在一阵恰好的微风中,不偏不倚地落在自己的掌心,甚至可能自带二维码和说明书。
行为特征:* 线上: 婚恋APP头像多是背影、风景或宠物。
简介写着“一切随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收到打招呼信息,
回复通常是“嗯”、“哦”、“好的”,惜字如金,仿佛多打一个字会消耗毕生修为。
* 线下: 面对朋友介绍,口头禅是“看看吧,不强求”。约会时气质超然,
话题多涉及宇宙、哲学、人生意义,唯独不提“我们下次什么时候见面”。他们不是在拒绝,
他们只是在……等待上天给的信号,比如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星座运势大吉日。
结局预测: 往往是在他们参透“色即是空”的某个午后,猛然抬头,
发现整片花田已被薅秃,只剩自己还站在原地,手里握着一片不知何时飘来的落叶。此时,
他们通常会淡定地发条朋友圈:“叶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 然后继续等待下一季花期。代表人物: 每一个嘴上说着“享受单身”,
却会在深夜默默浏览前任社交动态,并给所有晒娃的同学点赞的“淡定哥/姐”。
2. 激进豪放派:手持狼牙棒,冲向蝴蝶群此派信奉“主动才会有故事”,
但常常把“故事”搞成“事故”。
满力量感——手持各种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甜言蜜语、死缠烂打、贵重礼物乃至求婚戒指,
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闯入花丛,见花就折,遇蝶就扑,声势惊人。
行为特征:* 线上: APP头像通常是精修到毛孔隐形的艺术照。
打招呼第一句可能是“美女,看看你”或“为你的美貌干杯”。聊天节奏极快,
三句必索要微信,五句必邀约见面,仿佛在完成KPI。
可能直接带来一束99朵玫瑰但可能是路边摊买的打折货并畅想孩子该上哪个国际学校。
他们热情似火,但也可能灼伤对方。他们的经典语录是:“我对另一半要求不高,
只要合眼缘、有感觉、谈得来。”——但实际上,
这个“不高”的标准可能囊括了颜值、才华、性格、家境等360度无死角的考核。
结局预测: 大概率因用力过猛,将潜在目标吓出三米远。或者,成功“折花”后,
才发现自己折的是塑料花图他/她好看,
甚至是食人花婚后才发现性格不合天天互啃。他们的感情经历往往丰富多彩,
足以写成一部长篇连载的《折花失败案例集》。
代表人物: 那些在情人节当天抱着巨大玩熊站在女生宿舍楼下,引来全校围观,
但女主角宁愿从后门溜走的“浪漫勇士”。
3. 理论分析派:把折花变成一门博士学位课程此派是折花界的“学院派”。
他们可能从未真正碰过一朵花,
架上摆满了《花蕊结构学》、《土壤成分与花期关系》、《折花手法108式》等学术著作。
他们倾向于将感性的“折花”活动,数据化、模型化、标准化。
行为特征:* 线上: 与人聊天像在面试,
会不自觉抛出MBTI人格测试、依恋类型理论、婚姻满意度量表。
“你是内向直觉情感判断INFJ还是外向实感思考感知ESTP?
我们的匹配度需要计算一下。”* 线下: 约会前会做好详尽攻略,
包括餐厅评分、话题清单、甚至应急预案。
他们会分析对方每一个微表情、每一句话的潜台词,
并试图用PUA技巧或心理学理论进行“精准打击”。他们追求的是“最优解”,
而不是“心动感”。结局预测: 要么在无尽的分析和比较中错失所有时机,
沦为“纸上谈兵”的专家;要么终于遇到一个符合所有模型参数的“完美对象”,
却在相处后发现,感情这玩意,根本不吃逻辑那一套。他们最常发出的感叹是:“根据理论,
我们应该是天作之合,为什么实践起来漏洞百出?”代表人物: 那个在相亲时带着笔记本,
认真记录对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未来规划,
并时不时推一下眼镜进行SWOT分析的“学霸”。折花界的荒诞现实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当你好不容易克服内心障碍,选定了流派,鼓足勇气向一朵心仪的花伸出手时,
那花却可能突然开口说话,而内容往往超乎你的想象:* 花说:“抱歉,我是永生花,
不参与世俗婚恋。” 对应:不婚主义者或性取向不符者。* 花说:“你好,
我是食人花,婚前协议签一下。” 对应:段位极高,目的性极强的选手。
* 花说:“其实……我是一株雄花。” 对应:性别或身份认知的错位。
* 花说:“你是个好人,但我喜欢的是另一只蜜蜂。” 经典好人卡,无需解释。
于是,折花现场变成了一场大型、随机、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为艺术。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努力着,佛系的在等,激进的追,理论的算……整个花田热闹非凡,
犹如一场没有裁判、规则不明的运动会。而那句古老的“花开堪折直须折”,
在如此复杂的实战环境中,听起来既像一句充满智慧的提醒,
又像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毕竟,你怎么知道,你伸手的那一刻,
是折到了最美的花,还是不小心捅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
第三节:当花不想被折——婚姻里的植物起义与共生实验恭喜你!
经过第二章描述的种种波折、试探与运气,你终于成功“折花”,
将那朵让你心旌摇曳的花儿,小心翼翼地移植进了名为“婚姻”的定制花瓶里。
你以为从此便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镜头淡出,字幕升起。但生活不是童话,
它是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真人秀。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朵花并非静物写生里温顺的模特,
它是个活的、有想法、甚至有点脾气的生命体。
一场悄无声息有时是电闪雷鸣的“植物起义”即将拉开序幕。起义的号角,
通常从“你为什么踩我的根?”开始。
婚姻最核心的幽默与冲突在于:折花人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折花这个动作本身,
就是爱的全部证明。而花儿的逻辑是:你折我,就得懂我!
包括我的根系构造、光合作用习惯、以及夜间的呼吸频率。于是,
变成了哲学辩论的民间简化版:- 折花人举着水壶:“我每天给你浇水赚钱养家,
还不是因为爱你!”- 花叶子耷拉:“可我是仙人掌!
我需要的是一月一次的阳光和干燥!你天天浇,我的根要烂了!我需要的是空间和理解,
不是窒息的关怀!”- 折花人委屈且困惑:“别人的玫瑰都天天浇水,开得可好了!
你的需求为什么不能正常点?别人的老婆都喜欢包包和惊喜,你怎么这么难伺候?
”- 花气到发抖:“那你当初为什么不去折玫瑰?!你爱的到底是我,
还是你想象中一个‘标准妻子’的模板?”瞧,
问题从“如何示爱”迅速升级为“物种识别错误”这一根本性矛盾。
你以为你折的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兰草,